一般来说,有人群的地方就有管理,无非执行管理制度的强弱不同罢了。特别是自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来,到处存在着各种带有阶级烙印或利益追求的群体,这些群体的存在与发展都离不开带有自身特色的管理。军事化管理作为管理中的一个特殊样式,已经随着其管理效益的提高而被社会各行各业所广泛模仿和运用,从而形成了像军事化管理又不是军事化管理的准军事化管理样式。自1985年大学生的军训试点以来,各高等院校都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和《振兴教育行动实施纲要》等法规文件,在新入学大学生中实施为其两周的军事训练,这期间还要对大学生进行准军事化管理。不仅增强了大学生的国防意识,而且提高了学生的组织纪律性,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所谓准军事化管理,是以和平时期部队的日常管理为模板,选取了普通连队一日生活制度相关内容的制度化管理样式。它主要包括:作息制度、早操制度、请销假制度、谈心制度、岗哨制度、请示汇报制度、会议制度、点名制度、讲评制度、卫生检查制度、仪容检查制度等等。而常态化准军事化管理,是指对整个时间区间和整个规定地域中的人,进行全时制、全方位、全员额的准军事化制度执行;大学生常态化准军事化管理,就是在大学生的整个学年里(3~4年)按照创新的一日生活制度,进行全时制、全方位、全员额的行政管束。
大学生常态化准军事化管理是一种经常性的约束管理。对生活在高校中的大学生实施常态化的准军事化管理,不是军训所体现的那种短期的军事化管理,而是学院根据自身特点,参照军事化管理制度,制定出符合本高校实际的一日生活制度,并坚持对学生一天24小时执行相应的制度约束。这种约束主要体现在大学生活的方方面面,是经常性的、不间断的。在遵守了准军事化管理制度条件下,大学生是自由的,一旦言行超出了制度约束的范围,就要受到批评和纠正,甚至处分或处罚,一般与学绩评定相挂钩。因此,处于常态化准军事化管理下的大学生,时时处处需要按照条条框框规范自己的言行,自由散漫、无拘无束是与准军事化管理不相融的。可以设想,没有准军事化管理情况下,宿舍可能脏乱,休息相互影响,上课爱去不去,更谈不上良好的课堂秩序。
大学生常态化准军事化管理是一种制度化的养成管理。就一般的新生来说,他们来自于不同地区,教育背景、家庭条件也不尽相同,生活习惯因人而异,中学时期熟悉的管理模式也大不一样。为了更好地将大学生凝聚在一起,在一定程度上需要靠各种制度来约束大学生,实行统一的准军事化管理,一日生活制度就显得尤其必要。在进行准军事化管理之初,同学们可能表现出一定的吃不消、不适应,心理上存在阻抗,言行上表现出一定的消极抵触。但是,随着常态化准军事化管理时间的推移,个体的承受阈限得以扩展,言行举止适应了规范要求并养成了一种习惯,就会感觉游刃有余地获得更多相对的自由。因此,企图通过阶段性的准军事化管理,而实现一劳永逸的纪律养成是不现实的。从管理经验上看,一旦放松了对大学生的准军事化管理要求,就很难再恢复原状。
大学生常态化准军事化管理是一种模仿性的自主管理。大学一年级新生的准军事化管理,是从准军事化训练开始的。即便在军训期结束以后,要实施常态化的准军事化管理也是非常严格的。其中的原因,就在于想用更长的时间加强大学生的纪律养成,保证到了更高的年级不松、不散。在实行常态化准军事化管理的高等院校,自二年级大学生开始就要实行准军事化条件下的学生自我管理。这种自我管理,就是在教官指导下(此时的教官主要抓一年级新生的准军事化管理),按照准军事化管理制度对教官管理过程的模仿,所不同的是教官此时处于次要管理地位。学生的管理自主性增强,并且学生管理者采取轮流担任的方式。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大学生的组织领导能力,也可以通过位置互换让每个大学生去体会按制度管理同学的难处,克服部分同学“不闻窗外事”的老好人思想,增强每个人的荣誉心、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