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建设目标和定位
时间:2017-03-10 来源:建筑工程技术教学部 作者:王春宁

专业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办学最重要的基础建设,是学校办学思想和办学思路的具体落实。专业建设水平是学校办学水平、师资水平和管理水平的综合体现。

一、专业建设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1. 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部制订的有关高职高专教育的文件精神,按照学院发展规划总体目标的要求,在教学中体现增加就业竞争能力和职业变换的适应能力,增强自学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符合用人企业发展需要的,具备创新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精英人才。依托碧桂园集团,校企深度融合,打造学院“企业办学校、学校办实体”,形成产学研结合,构筑紧密的工学结合育人平台;坚持“创新建校、就业验校、质量立校”的治校方略;凸显“联系行业紧密、服务面向鲜明、注重应用和实践”的办学特色,优化“自办实体 + 企业 + 基地”的校企融合、产教联动、工教一体、工学结合的专业建设模式。以更加开放的思想,系统构建“真实项目,准员工身份,工学紧密配合”等人才培养模式及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以更加开放的思想,建设“双师型 + 应用技术研究型”的专兼结合专业教学团队、技术研发团队和社会服务团队;以更加开放的思想,建设生产性、仿真及虚拟型的多功能校内实训基地,做工学结合的示范。创新文化建设,强化过程管理与质量监控,切实培养“德、技、力”三位一体核心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精英人才,做高职教育的发展典范、改革典范、管理典范。

2. 总体目标

依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和《广东省教育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粤教高[2015]16号)等文件精神,以及杨国强主席有关职业教育的思想和办学宗旨,作为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与发展的指导思想。逐步完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素质为本位,能力为主线,知识为核心、就业为导向、德能兼容并重”为原则构建课程体系。根据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设置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与教学内容;积极引进和建设高水平的“专兼结合”的专业师资队伍,建成一支结构合理、业务精湛、特色鲜明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强化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深化校企合作,建立一套学生工学结合、企业实践、校企师资共同培养人才的有效机制;重点打造“四四三”岗位引导式课程教学模式。

依托碧桂园集团及下属的广东腾越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等企业,在现有校企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实施校企融合、产教联动、工教一体、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为碧桂园集团及社会用人企业培养具备专业基础知识、专业基本技能和高薪岗位职务工作素质能力,实现专业对口和高薪岗位就业的精英人才,使本专业成为在省内外享有较高知名度,在省内高职院校同类专业及专业群中发挥引领作用的示范专业。

二、专业定位

专业定位分两个方面:一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二是专业发展定位。

1.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1)人才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本专业必备的专业基础知识、专业基本技术技能,具备建筑施工企业生产一线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岗位群的技术管理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较强的法律意识和实践能力,并能在相关岗位从事技术管理工作的复合型高素质技术技能型精英人才。

体现杨国强主席对职业教育的宗旨目标——通过打开学生成才、成功的大门,为国家输送高质量的人才,从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2)人才培养规格: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以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专业能力、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确定人才培养规格。主要体现在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的培养。

2. 专业发展定位

依照建设行业的人才需求,立足广东省,重点面向碧桂园集团,逐步向全省及全国发展。经过三年的专业建设,培养生产、建设、服务领域基层一线技术骨干和管理干部,为碧桂园集团及下属企业输送合格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使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成为广东省和华南地区特色鲜明、适应建设行业发展需要的特色专业。

三、专业建设具体目标

1. 工学结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依托碧桂园集团的产业优势和资源优势,探索和完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育和“建、教、学、管、研”五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现场项目教学模式。提升以“素质为本位,能力为主线,知识为核心、就业为导向、德能兼容并重”的教学理念。构建校企深度合作共同育人,强化专业岗位能力实践教学培养,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本路径和关键环节。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要全面实施校企融合、工学结合,实现开放性、实践性和职业性的教学过程,将职业技能培养融入到操作性实训→应用性实训→专业岗位企业实践等实践教学环节中,实现学习与就业岗位“零距离”对接。

2. 完善“1.5+0.5+1”岗位引导式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育的“1.5+0.5+1”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及实施过程中,贯穿“专业理论知识传授以必需、够用为度,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岗位技能培养放在首位”的指导思想。逐步完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1.5+0.5+1”岗位引导式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方案。

1)完善“1.5+0.5+1”岗位引导式教学模式:

1年半时间实施宽口径、多目标的教学方式;用半年时间聚焦专业工作岗位,实施专业岗位群分流深化课程学习与强化训练教学;学生通过两个阶段的校内学习及实训,在掌握一定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基础上,与碧桂园集团下属企业深度融合,利用1年时间到企业进行专业岗位能力企业实践学习,在企业真实岗位环境下,企业指导教师带领学生进行“一对一”的企业实践指导,开展实践性教学,为学生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2)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为适应社会和企业发展的需要,全面推行工学结合 1.5+0.5+1”岗位引导式的教学模式,还要不断修订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1)面向市场,立足岗位,合理定位,增强人才培养的适用性和应用性;

2)以就业为导向,注重能力培养,合理构建专业课程结构体系;

3)体现主干课程 “精、实、硬”,相关课程“活、宽、新”的特点,调整课程设置和内容;

4)注重校内专业实训和校外专业岗位能力企业实践,加大实践教学比例;

5)加大“德能兼容”的培养力度,提升学生的职业持续发展能力。

3. 加大教学改革力度,重构课程体系

根据建筑工程技术领域和施工员、安全员、质量员等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国家《建筑与市政工程施工现场专业人员职业标准》,与企业专家合作,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实现课程与岗位任务对接,工作过程与教学内容对接,创建基于施工过程与职业导向下的项目教学课程体系。针对课程内容和教学要求确定现场项目教学模式,改进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实训课程考核方式,强调应用能力的考核。根据行业的发展趋势、人才的去向、市场的需求,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及相应的课程内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竞争能力。

4. 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条件的建设

在学院现有配备实训设施的基础上,拟建设集教学、从业资格培训、技能鉴定、师资培训、企业员工培训、社会服务为一体,由企业参与共同建设校内实训基地。按照“源于现场、高于现场”的要求,突出真实现场环境或模拟环境建设。对于钢筋加工、图纸识读、材料抽检或复检等实训项目按现场真实环境进行建设;对砌筑技能训练、模板工技能训练、钢筋工技能训练等,按模拟施工环境进行建设。加强与企业联系,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满足学生专业岗位能力企业实践的需要。

5. 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构建专兼结合“工程型”专业教学团队

建立以专业带头人为核心的“双师结构”和“双师素质”的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学团队,建设适应新型教学模式的“管理团队”。聘请企业的技术专家或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坚持项目课程教师“跟工程”的制度,打造一支教学水平高、实践技能强、结构合理的专兼职结合工程型专业教学团队。

6. 提高社会服务能力

为碧桂园集团下属企业和社会行业企业的专业技术提供支持和服务,加大教育培训服务的力度,积极承担短期职业技能培训和岗位培训任务;开展技能鉴定工作;提高技术服务的力度,为社会提供建筑施工、工程管理、工程监理、工程测量、质量监控等服务。

Baidu
sogou